何镜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 何镜堂,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,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、总建筑师、高级建筑师。
    他在继承岭南建筑传统的同时,着重研究岭南新建筑的创作通过一批项目的创作实践,深入研究建筑的地域性、文化性、时代性、探索建筑与环境、造型与功能、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协调、沟通和统一,形成三个特点:

    1.岭南物色。体现亚热带气候特点、人文和环境特征,以及在新意识、新功能、新条件下,如何创造岭南建筑的新风格。如在五邑大学规划与主楼项目设计中,探索适应南方气候特点,采用“位移”的剖面设计和架空手法,解决遮阳、通风、挡雨和“交往空间”的问题。在东莞西城楼文化中心项目中,从设计的角度,吸收岭南文化传统,适应亚热带气候特点,空间互相渗透和延伸,使建筑与环境有加强。

    2.综合性。着重研究地域、文化、时代精神三者之之间的协调、沟通和统一及其在建筑创作中的综合体现。如在“华南理工大学逸夫科学馆”项目设计中,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,建筑创作上突出体现建筑的文脉性、朝代性和文化性,在环境、文化、技术和细部处理上有所创新,是一幢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品味的校园新建筑。又如在“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”项目中,遵循现代主义原则,结合岭南地方特点,运用一系列古典建筑语言符号,传译两千处前的历史文化,其造型既与历史文物内涵沟通,又体现现代建筑特征而有所创新。

    3.实践性。研究与建筑创作结合,有理论,有实践,通过作品表达研究成果,努力做到作品、论文、获奖三到位。如在深圳科学馆设计项目中,他在现代建筑理论指导下,运用以八角形为母体的体形组合,结合现代厅堂建筑功能要求,采用新材料、新技术,综合解决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和学术交流的需要。该项目成为深圳特区对外科技活动的窗口和标志,并完成研究论文《造型、功能、空间与格调》,在《建筑学报》刊登。

    多年来他从事的研究工作对探索优秀建筑创作的特点和规律,繁荣建筑创作,推动建筑文化发展,使我国建筑设计水平走向世界先进行列具有重大的意义。何镜堂的成功来自他坚实的建筑创作理论基础,主动思维的习惯和永不满足的创作激情以及勤奋好学、一丝不苟的精神。他才思敏捷,思想奔入,有胆识和毅力,有拼搏和柔韧,创作上一步一个脚印;他淳朴、宽厚、真诚、治学严谨,为人师表,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。作为院长兼总建筑师,他虚怀若谷,不仅善于与长辈、平辈合作,而与后辈的年轻人、与他带出来的研究生也合作得很好。建筑设计是一种集体创作活动,是多专业紧密配合集体协作的成果,他善于把发挥技术骨干技术全面,有较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的优势与发挥年轻技术人员思路宽,思维活跃,精力充沛的优势密切结合,起到互相取长补短,既出成果又培养了人才的作用。他始终坚持走三结合的道路,自从他当上博士生导师后,他一边培养博士、硕士研究生,一边搞建筑创作,把研究生的教学与出高质量的设计成果紧密结合起来,亲力亲为,不断组织多个创作组,形成良好的创作环境。正是在这种不断创新的创作氛围中,创作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项目,在设计竞赛中屡屡获奖,诸如东莞城楼文化中心、沈阳九一八纪念馆及近一个多月来获奖的顺德职业学院、佛山大学、东莞城市中心住宅区等。从技术员——建筑师——高能建筑师——教授——全国工程设计大师——中国工程院院士,一步一个脚印,一步一个跨越,一步一次攀登,脚印中充满了汗水,跨越中需要智慧与勇气,攀登中需要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。由何院士主持设计的一幢幢造型别致,形态、神韵各异的高楼大厦,就是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,竭诚敬业和永不满足的创作激情,谱写出来的新篇章。

何镜堂代表作品:

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

华南理工大学西湖苑宾馆

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

浙江大学紫金校区

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

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

江南大学校园

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馆

佛山电力大厦

深圳科学馆

中国市长大厦

鸦片战争海战博物馆

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扩建工程设计

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

大都会广场

重庆大学

广州大学城

北京奥运羽毛球馆

北京奥运摔跤馆

9.18纪念馆

创建时间:2014-12-22 00:00

关于分会